EOD模式
EOD(Ecology-OrientedDevelopment)模式是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采取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推动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
EOD在帮助政府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解决项目资金问题,不增加政府债务负担,实现自平衡。充分将绿色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结合,“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统筹。
一句话,解决了“烧钱项目的缺钱困境”。其收益来源主要为:土地溢价及土地出让收入、产业反哺分成收益。
EOD项目操作模式就是通过生态网络建设、环境修复、基础设施配套以及产业配套建设促使该区域及周边的土地升值,并为产业引入和人口流入提供良好的生态基底;一面以产业发展增加居民收入、企业的利润和政府的税收;一面依靠人口流入带来政府税收的增加及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生态建设、经济发展、社会生活三者协调发展。
这两年EOD几乎成为地方拉动乡村投资,发展经济、解决就业的不二法宝。只是入库的多、放款的少,落地的更少,落地之后能自平衡的还没显现。
为什么EOD受欢迎
1、投资见效快:我国经济发展长期靠投资、出口和消费拉动,疫情中消费不振,疫情后经济艰难,投资作为见效快,带动大的杠杆一直在发挥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2022年,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0.1%,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而2013—2021年全国资本形成率平均每年为43.9%,2021年资本形成总额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1个百分点。2、土地折现率高:土地本身并不值钱,值钱的是土地之上的经济活动。若土地只能用来种小麦,价值便有限,可若能吸引来工商企业和人才,价值想象的空间就会被打开,笨重的土地就会展现出无与伦比的优势:它不会移动也不会消失,天然适合做抵押,做各种资本交易的压舱标的,身价自然飙升。土地资本化的魔力,在于可以挣脱物理属性,在抽象的意义上交易承诺和希望,将过去的储蓄、现在的收入、未来的前途,统统汇聚和封存在一小片土地上,使其价值暴增。由此产生的能量不亚于科技进步,支撑起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巨大投资。经济发展的奥秘之一,正是把有形资产转变成为这种抽象资本,从而聚合跨越空间和时间的资源。为什么EOD入库多,放款少落地少
虽然从经济分析的角度看,地方政府投资的项目有很多外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现实世界里,还债需要借款人手中实打实的现金,虚的效益没用。虽然从经济分析的角度看,地方政府投资的项目有很多外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现实世界里,还债需要借款人手中实打实的现金,虚的效益没用。融资平台投资回报率低,收入就低,还债就有困难。由于有地方政府背后支持,这些公司只要能还上利息和到期的部分本金,就能靠借新还旧来滚动和延续其余债务。但大多数融资平台收入太少,就算是只还利息也要靠政府补贴。2017年,除了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四川和安徽等六省市外,其他省份的融资平台公司的平均收入,若扣除政府补贴,都无法覆盖债务利息支出。但政府补贴的前提是政府有钱,这些钱主要来自和土地开发有关的各种收入。一旦经济遇冷,地价下跌,政府也背不起这沉重的债务。2021年以来,房地产行业衰落引起的连锁反应导致土地溢价率越来越低。疫情后全球经济下行,土地进一步从以前小甜甜,变成了现在的牛夫人。各行各业都不愿意持有重资产、不愿意投资的现状下,如果要发展地方经济,落地EOD就非常的困难。毕竟EOD赚钱主要靠三样,一是土地溢价,二是土地出让,三是产业分成反哺。前两者在目前市场里明显力有不逮,作为拉动地方投资规模,解决就业,推动GDP增长的方式,EOD入库过程中,出现了入省库,入国家库都相对容易,入库之后,真正能获得政策银行放款的很少,能够落地进行建设的就更少的现象。往往为了入库很多方案都是拿城市的地租、房租计算项目地当下和未来收益 ,事实差异极大,项目难以自平衡。产业分成反哺本质上是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模式,在目前的经营环境下,这种情况对于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国有公司尚可考虑,但对非央国企企业就少有能够接受的,期间分成反哺周期长、风险不可控,作为EOD项目落地方,当然希望本地国企经营,好坏肉也烂在自个锅里。问题是,只要是EOD项目产业分成平衡的往往都不是传统产业,地方国企往往缺少甚至根本没有相应的经营意识和经营能力。这就导致了国企管理层不敢、不愿承担相应考核任务的结果。EOD适应的七类项目领域主要是废弃矿山修复、农业农村综合开发、城乡供排水一体化、水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流域治理、荒漠治理和固废治理。这些都是花钱项。花钱项都是工程项目,大家都想干也愿意干,关键是要有一个赚钱的平衡项。现在土地溢价和土地出让都很难。赚钱主要是靠原有的工商用地、厂房的升级溢价和土地综合整治的增减挂指标收入。在经济低增长大环境下,首先EOD方案中的租金收入往往被过高估计了,有很多地方直接就拿当地的中心城市的商业楼宇厂房租金在算农村的账,事实很难兑现。其二,土地的出让金提高在制造业集聚提升,还要追求亩均税收的环境之下极难。其三,增减挂指标收入不是所有地方都有保障。大部分EOD项目地都在农村。除了土地综合治理增减挂指标收入外。投资农业回报几乎不可能,工业又不能干。要实现项目的自平衡只能靠非农业非工业的产业导入。似乎只有小加工业和第三产业了。往往又被解读成了文旅产业。但文旅产业投资回报极差的现实,让EOD方案入库都很难。产业运营出效益有周期,在算账的过程中,没有做过的产业,基本上没人去想。已经做过的成熟产业都很难,很难算平账。被逼无奈,很多EOD方案不得不将城市的一些成熟的产业形式租金和回报率平移到乡村去算账。从地方角度来看,地方平台企业必须有担当,另一面管理层却面临任期考核,作为领导班子要考虑自负盈亏是否能实现,是否能够避免隐性债务,这个压力非常大,在两者压力之下,就会出现急事缓做,一等二看三通过的自保现象。不论是EOD模式还是地方债,解决生态环保资金来源与发展乡村产业难题可以互为解决答案。任何方式和方法,都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在投资总额与项目总数不变的情况下,要对相应的产业布置、回报和速度做实事求是的调整。对于纸面收益重新评估,对土地溢价要保守测算,将注意力放在提高产业分成回报与增加人口流入上。要明白,最终地方税收、就业都需要通过产业增长和人口增加来解决。经济低增长预期下,前期是分账式收益较稳妥,后面产业做起来了人口增加了,才可能会有稳定的租金增值收益。分账式收益实际上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租金类的总和收益率一定是低于风险共担收益率的,否则没人愿意交租金。不管怎么算账,项目的自平衡,至少在逻辑上必须有说服力。一些EOD项目之所以被否决,一面是因为本身项目的自平衡就没有逻辑。比如拿以前的中心城区的租金回报计算未来的租金回报,稍微懂行的就知道这不可能。还有只讲投资工程收益不管后面产业运营,这都会留下隐患。最麻烦的是产业分成反哺的产业根本就没有。创新产业往往不是地方平台公司的长项,但交给地方平台公司又最放心,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产业分成的安全性与项目整体的安全性发生冲突。除了央国企可以满足项目整体的安全性,其他社会公司往往缺乏这种公信力。何况适合于EOD的创新服务产业不多,少数成功的往往不具备可复制性。这就需要创新机制使得创新产业与央国企优势对接,探索落地不同优势的产业分成反哺运营模式